第十二章 流動的生態建築
重點節錄
空氣、光、水、能源、聲音、物質和居住者。
2.地板輻射采暖(radiant floor heating)是一種表較新的暖氣設備,
在底層地板安裝水管,讓熱水在水管中循環,供熱效率比暖氣好。
3.Levande Filter生物過濾,原本目的是清淨太空船裡的空氣,率先開發淨化空氣的概念。
Lars Thofeldt發明了種植物系統,設計是讓建築裡的紊流把室內空氣導向150種栽種在天花板附近的植物。這個原理是來自雨林生態。
1998年起,世界各地開始安裝索菲爾特的生物過濾系統,裡面的多種植物永遠有省電的LED燈照射著。每15分鐘,系統就會噴灑霧水在葉子上,自然的薄霧會滲入燈光下的植物,同時
淨化空氣,也讓灰塵和空氣中的有毒物沉澱下來。結果很明顯:空氣中充滿氧氣。呈現鹼性。
4.建築師尼奈奎斯特使用稜鏡,將全光譜的光線帶進地下室,不僅白天可以享免費照明,也能抵抗真菌侵襲。
5.牆壁和地板表面可以使用含有碳酸鈣的成分,像是碎貝殼;若是使用石膏板,牆壁塗的隔絕物則用含海藻成分。海藻和貝殼,數量多、價格實惠。而且都是強鹼性,效果可媲美化學物質。
6泡沫玻璃磚製作材料只需要空氣(主要為二氧化碳)和回收玻璃,就能產出許多功能的成種結構。回收玻璃加入含碳氣體後變得很輕,兼具抗酸性防霉功能,又有隔絕效果,害蟲無法侵蝕。
7.乾燥造分離的廁所,由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的瑞典科學家麥茲。沃加斯特(Matts Wolgast)所設計與改良。只要運用重力的簡單渦流設計,可以迅速地的把液體和固體分開,類似蛤蠣淨化功能的淨水系統也有幫助,還有仿手槍蝦(pistol shrimp)也可以淨化水質,但是現代建築幾乎都沒有採用任何管末處理技術(end-of-pipe solution,把污染物排放到環境以前,先處理或過濾流出物)。
8.瑞典拉格堡學校的廁所,正是以生態系統處理排泄物,他們用簡單的渦流把固體和液體分開,接著用廢熱(waste heat)把固態排泄物乾燥化,這樣就可以在病原體、寄生蟲,以及排出的抗生素和激素傷害我們環境前,先將其破壞。
9.由於沖馬桶是辦公大樓內最大的用水量,渦流系統既省水又節能。如果在根據蓮花的特質或鮑魚自動清系內殼而得來的靈感,研發出一種物質塗在建築體表面上,就不需要用水或化學物質清洗建築物表面了,因此可以節省下來很多水。
10.每位成人每小時可以產生60瓦的能量。尼奎斯特為瑞典的拉格堡學校設計體育館,採用一種巧妙的系統,當愈多人出席活動時,體育館卻愈涼爽。
11.竹子搭建架構,結合鋼筋混凝土,不僅節約能源,也能封存二氧化碳,因為竹子會吸收水泥所釋放的碳。
12.若仿效斑馬,刻意幫建築物外部選定色彩,可以強化這些紊流,不僅能反射太陽光,明暗交錯的表面還可以產生氣流,為建築降溫。
13.市中心可以安裝數個持續生產能量的米你風車或微型風車,每個表面都有類似鯨魚魚鰭為了降低阻力與浮力的設計,這是由Frank Fish的鯨力公司(Whalepower)率先推出的技術。
14.由於陰影面與向光面之間有溫差,所以建築的每一面皆有風,隨時能供應直流電(DC)。
15.Walter Presz的FloDesign所開發的渦輪機可以在空中形成旋風。這是很強大的電力來源,典型的十幾層建築物能安裝1000個小通風機。只要風扇葉片設計成紊流捕集氣,而不是較直的飛機葉片,就能產生50度的電力;若是採用FloDesign的渦輪機還可以同時從空氣中擷取水分。
16.在設計建築時,把資源取得與配置也內入建築周邊環境的流動,以舒適與維持生計為首要任務,就可以享有充足的用水與養分。這是一種巧妙的串聯,不斷的循環與回收,充分利用所有資源,如同大自然熟悉的整體系統模型,可滿足萬物需求。
17.竹子(重量比=>竹子:水泥=50/50;體積比=>75/25),不用添加其他化學物質,就能製造出沒有碳足跡的水泥板。
18.維勒茲、Renzo Piano、Shigeru Ban(坂茂)是當代最著名的竹子建築大師。
19.竹子是空心的,只要建築向內傾斜,就有足夠彈性可以支撐。光是把垂直豎起的角度改成85度,就能穩固建築,就連屋瓦都不會移動。
20.竹子藝術家Lucio Ventania表示:只要建築用的竹子不要直接受到陽光曝曬,也不要立在水裡,就可以永遠屹立不搖。全球最古老的竹造建築是位於中國東北的一座開放式展館,至今屹立3000多年。
21.在安地斯高地,每1000平方英尺的土地就可以栽種建造一間房子所需的竹子 ,巨大的南美刺竹只需要三年即可採收60支竹竿,足以用來建兩層樓,面積20坪的房子。
22.哥倫比亞的安東尼。吉拉多(Antonio Giraldo)發明煙燻竹子,防止竹子受白蟻或真菌侵蝕。
擷取<<藍色革命 愛地球的100個商業創新>>
書中第225頁,把50種受大自然啟發的技術整合到建築設計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