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顯示具有 Urban Farm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Urban Farm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05/30

2015/09/19

每個城市都需要一座食物森林

台灣民眾的共同疑問是:「收成不是該歸種的人嗎?」「食物都免費,那社區裡的有機商店、蔬果店不就沒生意?」「種在都市裡,汽車廢氣汙染不會有毒嗎?」
 
來自西雅圖經驗是:
共享或私有:先讓大家認同都市農耕的理念;再一步一步來。「共享」是對私有制的衝擊,居民必須有共識。

生意或生機:儘量在森林裡種植的物種是「連鎖超市裡不賣的蔬果」,保留更多食品業者不青睞、不會大量採購的品種,保留了當地社區生物多樣性。在必肯食物森林之外兩條街就有蔬果店,他們非常支持食物森林,幫忙張貼文宣。

有機或有毒:賈姬葛玫的建議是:與大學合作,監測產生的蔬果,就能確保安全。在種植之前,土壤的重金屬監測也是必要的。數次研究的結果:食物森林南邊的大片工業區及附近的高速公路車流並未讓都市種出「毒菜」、「毒果」。此外,有些蕈類是很厲害的自然分解者,能去除土壤中的毒素。
http://theme.udn.com/theme/story/6776/1190298-%E6%AF%8F%E5%80%8B%E5%9F%8E%E5%B8%82%E9%83%BD%E9%9C%80%E8%A6%81%E4%B8%80%E5%BA%A7%E9%A3%9F%E7%89%A9%E6%A3%AE%E6%9E%97

2015/02/05

種在陽台上的“抗癌藥”!

  麥苗汁曾風靡歐美
  1992年,美國搞了項實驗。6個癌症晚期病人,簽了協議後,搬進曼哈頓一棟高樓的頂層。在露台上,他們種起了麥苗。每天,他們都割新鮮的麥苗吃。一年後,6個晚期癌症患者中的5個人,竟然痊癒了。剩下的那個,病情也有了很大的好轉。也是在上世紀90年代的初期,加拿大一位外科大夫,被確診為晚期子宮癌,並已擴散。這個大夫,沒有採取手術和放療的辦法,而是搬到大山里,每天吃各種草和蔬菜。
  一年後,她又回到曾工作過的醫院。不僅癌症症狀基本消失,而且看上去還年輕了好幾歲。經過一系列研究,專家發現,這個大夫吃過麥苗。之後,歐美的醫生就開始用麥苗汁,輔助治療癌症。沒想到,幾乎百分之百的患者,都能治愈。麥苗汁能抗癌,國際醫學專家,開始深入研究這玩意。結果發現,麥苗相當神奇。
  麥苗中含有的大量葉綠素,是有名的“綠色血液”。它的分子結構,跟人體的血紅蛋白很像。綠色血液進入人體後,分子中的鎂離子,會被鐵離子置換出來,直接轉換成血液,從而強化心臟,恢復身體活力。而且,身體裡的藥物殘留和毒素,也能被“划拉”乾淨,達到清血、清肝的功效。葉綠素修復細胞的同時,麥苗汁還能改善人體酸鹼度。大夥都知道,癌細胞,只能存活在缺氧的酸環境下。
  麥苗汁,是鹼性極強的食物。經過它的中和作用,人體的酸鹼開始平衡。癌細胞失去了酸環境,自然就無法生存。這幾年,歐美一些發達國家,都流行用麥苗保健養生。http://shareba.com/?do=%2Fblog%2F161724

2015/02/01

農業技術發展-1918年哈伯法Fritz Haber

191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Fritz Haber 化肥的誕生,使產量大增人口增加。
但也因氮肥和磷肥流入海域,使藻類大量生長,形成藻華(algae bloom)。
進一步讓海中的動植物無法生長形成死亡海域(dead zone)
而死亡海域又會讓土壤酸化、鹽化。
http://pansci.tw/archives/68557

2014/02/19

Value Farm / Thomas Chung

 
"Besides creating a green oasis above the urban chaos, reconnecting city dwellers with nature and the therapeutic hands-on experience of growing crops, urban farming offers a more sustainable, secure, accessible food supply as well as pointing to an attitude, lifestyle change."

http://www.archdaily.com/477405/value-farm-thomas-chung/

2014/01/20

檢視台灣地區糧食政策


這幾年來台灣地區的糧食自給率幾乎每年降低,1970年為81.2%遠高於日本的60%與南韓的79.5%,近年卻僅剩三成的水準,已經低於日韓的四成。分析其原因,約有以下幾項:  

(一) 以島內不適合種植或生產成本的穀物為主:根據臺農委會資料,2010年台灣地區以熱量為基礎之綜合糧食自給率為31.7%。數據看起來似乎相當低,但主要糧食包括稻米(92%)、蔬菜(89%)、水果(88%)、肉類(82%)、蛋類(100%)漁產(156%)等自給率均仍維持在八成以上,問題並沒有如想像中嚴重。如以價格為權數計算,綜合糧食自給率則為68%。至於小麥、飼料玉米及大豆等穀物自給率雖然極低,但因島內不適合種植或生產成本偏高大多只能仰賴進口,此亦為台灣地區糧食自給率相對偏低的主因。  

(二) 台灣民眾消費習慣改變:台灣民眾消費型態隨著所得增加而改變,飲食習慣逐漸西化,增加麵食之消費,減少米食的需求。民眾的稻米消費量直直落。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地區在1984年時,每人每年稻米消費量為84.4公斤;2009年為48.09公斤,25年來幾乎少了近半,2009年時,小麥進口量已超過島內稻米年產量。根據美國農業部公佈的各國和地區人民每年稻米消費量,台灣在以稻米為主食的地區中,消費量位居末位,每年僅吃了50公斤,只有大陸、南韓的一半。  

(三) 民進黨掌權時期休耕面積大幅增加:島內早期糧食較為缺乏,為鼓勵稻米增產,遂提供各種獎勵措施。惟隨著台灣地區經濟的發展與農業科技的進步,稻米遂產生生產過剩的問題,再加上糧食習慣西化及多樣化,需求跟著降低,供過於求的問題日趨嚴重。為減輕領導團隊處理余糧與米價下跌問題,遂提出休耕及轉作計劃。  

民進黨掌權時期積極鼓勵島內農民休耕,增加休耕補貼,使得耕作所得與休耕補助相距有限,造成島內農民耕作意願大幅降低,紛紛將農田休耕。2007年休耕面積僅有6.3萬公頃,休耕面積佔耕地面積之比率為3.68%。民進黨掌權後2000年休耕面積已達近13萬公頃,休耕面積佔耕地面積之比率為7.6%,且每年還不斷增加,2004年達到高峰休耕面積已達近24萬公頃,休耕面積佔耕地面積之比率為14.35%,當年休耕補助達106億元之譜。之後休耕面積雖有所降低,但仍維持21萬公頃的高水準,休耕面積佔耕地面積之比率也在13%上下,每年都要耗費公庫約100億元進行休耕補貼。不但危害島內糧食供給,也耗費大量的公款。  

全球人口不斷增加,糧食安全議題愈來愈受重視,《經濟學人》雜誌,指出糧食危機及糧食價格是一場寂靜的海嘯,一旦發生危機,其後續影響排山倒海而來。為因應糧食危機問題,台灣地區有必要加強糧食安全,提高糧食自給率,確保糧食穩定供應能力,供應島內民眾合理穩定且優質安全農產品。  

(一) 提高糧食自給率:臺當局一直關注國際糧食的波動,並相當重視糧食安全的問題。陸續于20106月召開因應氣候變遷農業調適政策會議,復於201010月倡議建立亞太緊急糧食儲備機制,嗣于2011112日召開全臺農業與農地研討會,並於20115月邀請近百位產官學研齊聚一堂,召開全臺糧食安全會議。會議並達成獲致14項關鍵策略及相應措施55項,其中最重要的結論,便是訂定島內糧食自給率在2020年提高至40%,以降低對海外進口糧食之依賴。  

(二) 調降休耕補助:從上述數據可知,台灣地區糧食自給率逐年降低,而休耕面積卻是不減反增,可謂是糧食自給率降低的主因,歸咎其源由,乃係太網聚錯誤的政策所致,提供高額的補助,農民農業所得與休耕補助金額差異不大,鼓勵農民休耕。此舉,不但只是減少耕作面積,休耕時間一久將使地力大幅減損,以後就算要復耕,效果也將大打折扣。職是之故,臺當局應調降休耕補助,降低農民的休耕誘因。  

(三) 提振米食消費:近年來島內民眾偏好歐美食物,台灣地區生產的稻米需求逐年下降,因而應鼓勵島內民眾增加米食。農委會推出每人每日多吃一口飯活動,即相當值得肯定,每人每年增加白米消費1公斤,即增加3.3萬公噸稻榖消費,可活化約5,600公頃休耕農地。增加稻穀產值、帶動周邊產業經濟10億元(新台幣,下同)。農委會和地方政府亦積極配合辦理具特色米食製品節慶活動,如嘉義雞肉飯節、新竹米粉節、客家粄條節等,以行銷米食。  

(四) 提高收購價格:為反映稻作成本增加,並照顧島內農民收益及確保糧食安全,農委會本年1期作起提高稻穀收購價格每公斤3元,確保農民實質收益時,也能兼顧消費端民眾的權益。且開創37年來新制度,開辦公糧濕谷收購,提高農民種植意願。  

(五) 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臺當局輔導無力或無意耕作之農民或地主,將自有土地長期出租給有意願擴大農場經營規模之農業經營者,促進農業勞動結構年輕化,並使老農安心享受離農或退休生活。同時,政府協助農業經營者(大佃農)順利承租農地,減少休耕面積,擴大經營規模,降低生產成本,並輔導改善經營設備,提高農業經營效益及競爭力。  

(六) 實施精緻農業,提高農民產值:傳統農業收入過低,農民收入偏低,近年來臺當局積極輔導農民轉作高經濟作物,並積極提升農業技術提升產業附加價值。尤其台灣地區農業技術水準為世界第12位,掌握了最多的蝴蝶蘭品種;石斑魚的人工繁殖技術世界第一,全世界可養殖石斑僅7種,台灣地區就可繁殖6種;水晶蝦、神仙魚獲世界大賽冠軍,螢光魚在2003年被Time雜誌評選為該年度最酷的40項發明之一。將運用科技研發成果,建構蘭花全球運籌中心、亞太植物種苗中心及種畜禽中心,拓展石斑魚與觀賞魚外銷市場。   (七) 善用ECFA,搶佔大陸市場:簽署ECFA後,台灣地區農產品銷往大陸關稅大幅降低,甚至部分農產品享有0關稅的優惠,使得台灣地區輸陸市場的農產品大幅攀升。2011110ECFA早收農產品輸陸值9,570萬美元,亦較2010年同期成長率高達154%。其中冷凍秋刀魚出口成長高達1,061%、文心蘭出口成長769%,另外活石斑魚、茶葉、生鮮甲魚蛋之出口值亦較去年同期分別增加192%53%19%。更沒有增加任何一項大陸農產品進來台灣。此舉已經吸引愈來愈多年輕人加入農民的行列。  

為因應國際糧價高漲及自給率問題,有必要分散大宗穀類之進口來源,避免集中于少數國家和地區。並尋找替代性作物或品種改良,並嘗試已高科技在島內生產相關作物,以減少依賴。(台灣政策研究基金會助理研究員 曾志超 )

垂直農場:因應環境變遷都市居民的另類選擇


作者:李永展(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候補理事、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

位於古巴首都哈瓦那的都市菜園。圖片來源:James Pagram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的統計,全球已超過50%的人居住在都市地區,這個比例在2050年前將接近80%(人口約增加30億人);如果採用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來生產這些新增人口所需的糧食,大約需要109公頃(大約1.2倍巴西國土面積)的新生土地!

但是聯合國也指出,全球適合生產糧食的土地大約有80%已被使用,其中約15%未被妥善利用。反觀台灣在2007年時便有高達79.6%的人居住在都市計畫地區,而國土利用也早已透過「地盡其用」理念開發殆盡。因此,台灣更需面對人口/土地/糧食環環相扣的議題,我們要問的是:該採取什麼對策來因應這個大挑戰?

由於都市聚集了眾多人口,往往衍生各種環境問題,除了傳統三廢(空氣污染、水污染、垃圾)外,更製造了許多新議題(如溫室效應及生物多樣性問題);可以說,如果能將都市衍生的環境問題妥善處理,將可解決全球泰半環境問題;易言之,地球能否永續的主戰場將取決於都市地區能否永續。

有鑑於此,各種因應環境變遷的空間規劃構想及作法相繼出現,包括與水患共存(Living with Flood)、為水留下空間(Make Space for Water)、跨域治理、綠色大眾運輸導向發展(Green-TOD)、生態城市規劃及生態街廓營造等。而在高樓林立的都市地區則有「垂直農場」(vertical farm)構想的出現,這種新的垂直農業生產方式如果能實現,或許能提供人類足夠的糧食、使土地回歸自然,並使選擇居住在都市的人更健康、永續。

垂直農場是一種將大規模農業生產建置在摩天樓上的作法,有人甚至將這種技術稱為「農場摩天樓」(farmscraper)。垂直農場使用再生資源及溫室技術(如水栽法),可全年生產水果、蔬菜、香菇及藻類;而經由轉化傳統戶外農場的自然環境,同時減少運送食物的能源成本,垂直農場可減輕大量二氧化碳排放所造成的氣候變遷現象。

垂直農場的表面積比等面積的傳統農場受到更少陽光的照射,因此需要更多的人工照明及熱能才能在四季正常運作,致使批評者認為成本太高而不可行。另一個爭論不休的議題是,尚無有力證據證明垂直農場使用再生能源的生產及運輸成本比直接在鄉村生產食物而後將其運送到都市來得划算。

由於具可控制的環境,垂直農場的生產力較不受氣候的影響,因此也較不受極端氣候事件的影響,後者在氣候變遷將增加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率下更形重要。如果處理得宜,垂直農場允許現有農地回歸自然,並減少森林消失、沙漠化及其它因農業生產而破壞生物群落的情況;而生產區位較接近消費者,更能進一步減少運輸及冷凍所消耗的化石燃料。

研究指出,超過70%的地表水用在傳統農業生產上,而傳統農業往往使用大量的殺蟲劑、除草劑及肥料,透過水體的流通,這些藥劑或肥料便成為污染水體的元兇之一。透過可控制且再生循環的環境下生產作物可減少殺蟲劑、除草劑及肥料的使用,使垂直農場減少水體污染,至於在垂直農場生產有機作物不僅可能,也是一種非常可行的生產及行銷策略。

由於水循環在可控制的農業環境中更可行且更具經濟可行性,垂直農場比傳統農場使用更少的水,而透過土壤水分蒸發蒸騰損失總量,垂直農場可將黑水或灰水轉化成可使用的水。垂直農場不只使用較少的水,更能加以循環使用,因而彌補了植物蒸發的水分,更重要的是,這些回收的水是純淨的,並且可用在農作或飲用上。

另一方面,使人類活動遠離大面積土地或許是減緩進而終止以人為中心思維所造成地表動物大量滅絕的現象,因為大多數人類佔用的土地是用作農業生產,因此,垂直農場的倡議將是讓足夠土地在維持人類生存前提下回復為動物棲地以免滅絕的可能出路。

在一個愈來愈擠、愈來愈熱的地球上,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但不應也不能漠視全球環境變遷議題,不同部門、不同組織應有相對應的策略及行動,從宏觀的國土規劃、區域治理,到微觀的永續社區、生態街廓。而在都市人口將近80%的台灣,如何讓都市居民在面對人口/土地/糧食的挑戰下作出對地球更友善的作法,垂直農場或許是值得各界深入探討的另類選擇

2014/01/18

都市農園建築材料構想

拋物線鏡面反射光線的裝置。ETFE四氟乙烯。 OLED
有弧度、非常透明的建築《垂直農場:城市發展新趨勢》
若要讓陽光進入垂直農場背面,可能需要用到特別的拋物線鏡面,反射光線的裝置。
某些垂直農場可能會用到光纖,提供個別植物所需的光照。

ETFE四氟乙烯
帶有靜電荷能夠自我清潔,質量非常輕巧,只有同厚度玻璃的2%重;且透明如水。
能使所有波長的光進入,並具有較高的抗張強度。最重要的是,它不會因為因長期暴露在陽光下而變黃。
ex水立方。

採用雙層甚至三層的ETFE作為建築外層帷幕,確保良好的隔熱姓,並在ETFE內部維持建築的正壓,也能創造隔熱效果。
有機的發光二極體OLED《垂直農場:城市發展新趨勢》
一般鎢絲燈和螢光燈所產生的光,波長對植物毫無用處,因此用在溫室是相當沒效率。
目前的LED可以設計成相當窄的波長範圍的光,主要400-700奈米之間。
所有高等植物都可以利用兩種葉綠素,葉綠素a及葉綠素b,來進行光合作用,
這些葉綠素正好能吸收這兩種波長的其中一種光。

LED燈固然好用,不過如果能把發光的有機化合物塗在塑膠膜上(OLED),
對光線波長的控制將更好,因為OLED能使波長縮短到完全符合高等植物的需求,
光照設備消耗的能量更低。此外由於OLED 照明是由可彎折薄膜所組成,因此可以設計成特定形狀,用來提供個別植物株的光照。


建築師尼奈奎斯特使用稜鏡,將全光譜的光線帶進地下室,不僅白天可以享免費照明,也能抵抗真菌侵襲。
泡沫玻璃磚製作材料只需要空氣(主要為二氧化碳)和回收玻璃,就能產出許多功能的成種結構。回收玻璃加入含碳氣體後變得很輕,兼具抗酸性防霉功能,又有隔絕效果,害蟲無法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