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5/04/10

城市中的微型農場住宅

1.   請談談本次的設計理念
台灣,1960 年代戰後大量興建的集合住宅,如今,
經過了四、五十年的歲月,面臨到老化更新的問題。
更新的作法大多都是直接拆除,蓋成新的高樓大廈。
但是新的公寓式住宅,卻無法保留舊有的巷弄文化,
創造出的是,下班回家搭電梯打開門進入家的道路。
造成許多互動流失,而巷弄文化也隨之消失。
如何保有台北的紋理與巷弄文化,
並創造出健康的生活品質居住空間。

 建築迷人之處,有時候不在於建築本身。而是在於建築身旁的自然景觀。
人們喜歡自然,也喜歡和自然相處。能不能有一天,我們住的地方,就像是在大自然裡?
這對目前的住宅會有怎樣的挑戰?加入植物後的住宅會產生怎樣的變化?
我們一邊試著了解自然,一邊改變著我們所居住的空間。
進而帶來不一樣的都市景觀,創造未來希望。


2.  請說明建築本身的設計特色
魚菜共生系統,事實上世界上英國、日本、台灣、香港、美國…全世界已經有許多人在做,
但與住宅整合還屬於在剛起步的階段。我認為魚菜共生技術要整合進建築裡是可行的,
只要了解魚菜共生的基本運作(包含虹吸原理、植物生長環境),其實可以和住宅加以整合。

此設計的特色在於在住宅內加入新的鄰居,這個新的鄰居不是人,而是 「魚 」和「菜」。
透過魚菜共生的系統概念,置入進老屋裡,展生水牆、波光、新鮮的食物,
讓你可以每天都吃到自己種的菜。花香,流水聲,讓老屋有了新的生命和不同的面貌。


 
3.   請談魚菜共生在建築設計中的運作方式(包含實驗部份)
圖片來源:本研究繪製
 
在建築體系體與管道整合,利用雨水回收系統再細分成水系統與魚菜共生用水系統
,並以蓄水池做銜接點。因魚菜共生的水有一定的營養存在,
如同酒一般,放越久對植物所需的營養越好。補給的水大約每個禮拜補抽許一些就好了。
平常收集到的雨水可以放在在蓄水池,讓綠藻淨化水質、
魚的排泄物產生養分後再進行抽取。
而平時冷氣設備或除溼機所產生的水滴也可保留入蓄水池中。
另外用完的中水系統變為黑水可再做處理成中水作為澆灌土耕作物雨洗車使用。




4.論文中引述國外類似案例,有哪些方法或技巧落實在設計中嗎?
《垂直農場:城市發展新趨勢》 迪克森.戴波米耶/
書裡提到為了建造出讓人類可以真正住在健康的環境裡,所進行的研究與論述,
其實是有可行性的,只要整合各方面的人才如工程、建築、農業。
而垂直農場不受外在環境影響,以穩定生產並且用少量的面積進行
垂直化的生產可己提高產十倍到二十倍。
所種植的作物可以供應當地居民使用,
減少食物里程。讓人類不再與自然爭地,達到環境平衡。
 
 
5.  在寫論文或設計過程中,是否有讓你印象深刻的地方、自我成長的部份?
研究過程中,我參與了兩個課程,上學期是由台灣樸門永續發展協會,樸門推廣課,
手作農耕/秋耕班,下學期是位於新店的阿瓦塔魚菜共生農場。
發現到就算身處在這寸土寸金的台北, 還是有許多人渴望可以自己種菜自己吃。
有的是家庭主婦、有的是上班族、有的是從未種過菜的標準都市人,
犧牲假日時間特別來到這台北偏遠郊區學習,曬著太陽摸著泥土,
小心翼翼的種下小苗,就像是種下對未來的希望,感動。

6.   論文完成後,此建築設計是否有後續發展?
在英國有一個小鎮 Todmorden(托德摩登),是英國首座能自給自足的城鎮,
透過種植了許多可食的作物,改善了社區關係,而且犯罪率也逐年下降。
望有機會可以去那裏旅行願台灣也能一點一滴開始發展自給自足的理念,
創造出多采多姿的生活樣貌,在生命的價格和價值之間,永遠選擇價值。
 
 

碩士論文 

城市中的微型農場住宅
Micro-Farming in Urban Housing
淡江大學建築系
研究生/鄭筱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